翻开日历,我们会发现:端午节似乎是唯一一个为追悼、纪念一个人而设立的节日。
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可是在吃喝玩乐之余,你是否会想起那孤立在汨罗江岸的身影?天地苍茫,寰宇混沌,绝望裹挟着屈原,坠入江中,从此与那浑浊尘世隔绝。
可是历史上那么多伟人,为何唯有屈原被世人以节日的形式去纪念呢?或者说屈原到底有何伟岸之处让他被世人如此敬仰爱戴呢?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屈原多么的才华横溢,而是源于他的忠君爱国。
若论才华,我认为比屈原有才的人比比皆是;但论忠君爱国,屈原绝对称得上是千古第一人.
虽然在屈原之前,仲尼已提出了“忠"”,即忠君。他周游列国找官做,而不是去一心一意地侍奉自己原籍国鲁国的君主。当然仲尼这么做也是为了仁政能在各国得到施行,实现大同社会的伟大理想,是为天下之大计。
这样看来,屈原之爱国,是可谓前无古人的,况且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人以个人利益为大,而屈原于举世皆浊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清白,不食世人之糟醨,真的是难能可贵.
有人说屈原自投泊罗汇是因为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报负。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同时期的张仪、苏秦等贤才虽服侍奉主,但他们本身都不是秦国人,屈原完全可以和他们一样弃明主而从之,大展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谁得而诽之?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这恰恰就是屈原的伟大之处。
总之,在屈原之前,国家只是一大群人生活地方,只是有君主统治的村邦;而在屈原之后,国家才真正成为了一个民族生活的地方,是一种信仰。
还有人以为屈原自投泊罗江是不明智的,既然有满身才华,就应该和张仪、苏秦一样,释明主而从立,又怎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这么说的人并不是没有爱国情怀,不能感受到屈原的感情,而是楚国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太“淡”了。
如果接下来我将“楚国”替换成“中国”呢?
试想一下,如果你听说一个日本人转籍成了美国人,你大概会不以为意,甚至将它当成一个“乐子"”看。但假若是一个中国人转籍成了美国人,你会心生不爽;要若是转籍成了日本人,此时但凡是个正常的中国人都会骂一句“汉奸”,稍微有些情绪的,更是会将其“批斗”个狗血淋头。
同样,与我们有同种爱国情怀的屈原不会投入他国,更不去倒戈曾损害过楚国利益的秦国。
正是如此,屈原的选择成就了这样一个清高的屈原,这样一个爱国的屈原,这样一个被世人爱戴,以端午节纪念的屈原。若屈原不是这样做,我们今天学的可能就不是《屈原列传》了,而是《张仪列传》之类的。
再往深了想,我们国家能有今天的安泰,生活能有今天的安定,何不是一个又一个爱国烈士的流血牺性换来的。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得以薪火永传。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相继灭亡,西方国家不断变更新的文明…这正是因为他们缺少像屈原这样的人。
而我们国家能有今天,是一代又一代“屈原”奋斗牺性的结果;而未来的复兴之路,更需要一个又一个“屈原”的前仆后继。
屈原虽死,但他将爱国的情怀刻入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让文明之火得以经风不灭,历雨不熄;让民族之树得以立于世界,雄于地球——此可谓“屈平殉,民族兴”,这就是伟大的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