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慢慢长大
八年级启智(4)班 费菲
携一卷诗书入世,享几多闲逸出尘。世事春梦短,人情秋云轻。任凭风聚风散,淡然花开花零。抚一弦随心清音,吟一曲红尘歌吟。盈盈行云过,潺潺流水鸣。坐看云卷云舒,笑对潮起潮宁。随风浮游于浊世,独醉我心;逍遥浪迹在天涯,狂颠我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垂髫之年,稚嫩的童音伴着深沉沙哑的抑扬顿挫的嗓音朗诵着——那是我跟着祖父一字一句的读着《三字经》。《三字经》从古流传至今,一字一句虽易,却记载了一个又一个古人哲理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在不知不觉间纳入脑海。幼时虽不解其意,却不乏趣味。每日兴致勃勃地催促着祖父继续教我。夕阳西下,一祖一孙的笑声将空气都摇得晃晃荡荡。那时读书的乐趣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静待发芽。就这样在感悟《三字经》中慢慢长大。
那颗种子渐渐发芽。我开始与李白一同销万古愁。充满儒雅之风的李太白实则历经磨难,仕途的坎坷,小人的陷害,人生的曲折,使李白一生波折起伏。李白满腹诗书气自华,出口便成章,下笔如有神,他的诗千古流传,使世人为他的才华所倾倒,为他的情怀所折服。诗仙这一美誉,李白当之无愧。谁能忘却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万缕柔情?谁能忘却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双人”的万分洒脱?谁能忘却他“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万千纯真?皎皎明月挂空,举杯共饮,空樽对月,对影成双。我仿佛又见到李太白借醉酒之意潇洒提笔,行云流水,其浪漫令人陶醉。这是历经挫折后的一种坦然面对,笑而置之,是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奋斗到底的坚持。就这样在感悟李白中慢慢长大。
那株幼芽渐渐长大。英国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大多来源于书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人也深知这个道理,如“韦编三绝”一例。春秋时期没有纸,古人将竹子制成竹片,烘干用来写字,这就叫竹简。每片竹简多则可写几十个字,少则可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务必要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可以阅读。那时最牢固的绳子是熟牛皮绳。像《周易》这样的书自然是用许许多多的竹简用熟牛皮绳串连而成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子费了很大精力把《周易》全部独了一遍,基本掌握了主要内容。不久后,孔子又将《周易》读了一遍。掌握了基本要点。之后,孔子又读了第三遍,对其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后来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孔子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正是因孔子这样刻苦的态度去对待事物,才使他成为了“至圣”。“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世时的明艳!然而它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说。是呀,不努力付出,怎能成功?就这样在感悟孔子中慢慢长大。
那段青葱岁月匆匆流逝,伴那从夕阳下掠过的雁影,一去不返。还好,有书香伴我长大,就这样在书香中慢慢长大。犹记当初种子埋在那《三字经》处,萌发在那里李白处,成长在那孔子处。旭日东升,啄春泥的燕子歪着头看蜗牛写字,却怎么也认不出。是啊,燕子选择勤劳,蜗牛选择坚持,是为了给世人带来感悟与思考。书本带给我的亦是如此。
只因书香,就这样慢慢长大,才成就了我笔下的这段文字。